博宝艺术家 > 艺术家 > 朱路个人官网
销售作品
欣赏作品
浏览
29300
分享
349
粉丝
2885
+关注
更多
—  微信扫码 参与互动  —

朱路

朱路,1955年生,陕西岐山人。自幼生长在具有厚重文化底蕴的古周原这块沃土上,亲身经历和目睹了人生的苦难,尝到了求生中艰辛跋涉的汗水的味道。作为一个农家子弟,从父母那里承继了待人诚恳,质朴、宽厚大量的性格和与人为善的处世态度。在人生的道路上虽经历了数十年风霜雪雨,也未能改变这一天性。也许是生长在山沟波洼这个大自然怀抱中的缘故,少年时代,对书画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,特别是每当春天来临之际,满山遍野开得芬芳醉人的鲜花使我为之激动不已时,就产生了浓厚的再现欲望。但在我所处的同乡里很难找到一个理想的先生来指点,我只能信手涂抹,在倾情而未达意时节,只能沮丧懊恼,扼腕自叹自己的际遇和窘境。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家中食口的增多,家中时有断炊之虞。只得迁徙麟游山中谋生。在此期间,有幸得到文化馆专业老师的指点,开始学素描,色彩,画速写,才对给画艺术有了一定的了解,意识到中国画是一门非常博大而精深的学问,便把一部分兴趣转移到了中国画方面。从临摹到写生,尽管家境艰难,劳动辛苦,但未能改变和冲淡这一嗜好。当时我家前傍绿溪,背靠青山老林,各种杂树和山花几乎罩满了整个山间,同时也挂满了我家的破窑屋顶。各种山雀叽叽喳喳穿行其间,阵阵山风带着各种花香弥漫于窑前坡下,让人心旷神怡。课余帮父放牛山间,茂林修竹,潺潺流水让我尽情领略造化之美。这许许多多的有趣情景,给我留下了美好的回忆。初、高中毕业后,我返回岐山原籍任教。登门自荐在徐小昆先生门下学画。1982年从凤翔师范美术专业毕业后从事美术教育工作,绘画兴趣这时基本移到中国画方面,花卉人物同时学习,从临摹、学习传统到探索有人性的创作,从业余到半专业,从无法到有法,直至进入创作,备尝了其中的咸酸苦辣。多年的实践经历,既要传统笔墨功力,又要契而不舍的勤奋耕耘,因为个性风格的形成是一种未有的创造。我本俗人,经地跋涉不止,终于有一些绘画作品初次参加省级美展并在各种报刊发表,为了进一步充实自己,又于1994年入西安美院国画系深造。这时,已重点画梅,同时更加紧了书法的研究,以图书画结合。并努力把西画的透视、明暗、空间、质感等表现手法渗透到画梅之中。为了画好梅,除经常去公园观察、摄像体味之外,还深研和吸收古今名家之作,并把其它树种有趣之形和观察所得的意念结合到梅树的造型这中。努力追求梅花作品的淡雅、清丽和高洁不俗的气质,再以装饰性和人格化来表现梅格姿态。使之意象独特面丰满,以期使自己的作品能形成鲜明生动,雅俗共赏的格调。然而这又谈何容易。在中国画梅史上,高手林立,特别是中国画梅伤口中意境的酿造,人性化的体现,以及寓意性、阐发性、比拟性和抒情性等大大加强了画面本身的容量,赋予了画内无法看到而延伸到画外的可感知与联想。这些客观载体的表现是在有限的画面外无限的传达。故此作品水准的高低是体现在作者的经历,学养、气质以及对人生价值的定位等诸多方面。作为一个业余画家,坦率地说,宥于囊中的羞涩和时间的紧迫,难得经常外出写生,然而,二十多年的山村生活给我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和感受,家乡的一花一鸟、奇形怪状的山石树木,自然界中的机趣都深印在我的脑际,这是我创作的源泉,依据和动力。生活因艺术而且富情趣,人生因绘事而不寂寞,生命苦短,既已深爱此道,且以此为精神寄托,不管错对,将永不回头。尽管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使不少艺术家纷纷下海,为数不少的画家朝圣于孔方兄的门前。在这浮躁炎凉的尘世里,我依然挥汗于陋室寒舍,圆着求真求美的梦,未能以功名利禄为念,平心静气,不事张扬于案头,只想用心血汗水之作与知音倾谈,低调做人。既不杜绝功利,也不为所惑,这也可能是那些急功近利、及时行乐者所斥的愚吧。夫论如何,我将独持此种偏见,一意孤行下去,画好我心中的

返回顶部